什麼是聲電混合剌激的電子耳?

般人對電子耳的了解,多是以為這種植入式輔具適用於聽力損失嚴重(重度或極重度,如圖一的紅色區塊)、且助聽器效益不大的雙側聽損者。不過,約自2000年初,針對低頻聽力相當好(輕度、中度,如圖一的藍色區塊),但高頻聽力損失嚴重,助聽器無法提高足夠效益的的聽損者,可植入電極經過特殊設計(長度較短)、低頻利用聲學放大的聲電混合刺激電子耳(Electro-acoustic stimulation,簡稱EAS)。結合助聽器與電子耳之特性,同時進行低頻訊號以聲學放大、高頻訊號以電流刺激的方式,將聲音傳入耳中。

圖一 傳統人工電子耳和聲電混合剌激電子耳的適用聽力損失程度。紅色區塊為參考目前人工電子耳健保補助標準的聽力範圍、藍色區塊為適用聲電混合剌激電子耳的聽力範圍。
圖一 傳統人工電子耳和聲電混合剌激電子耳的適用聽力損失程度。紅色區塊為參考目前人工電子耳健保補助標準的聽力範圍、藍色區塊為適用聲電混合剌激電子耳的聽力範圍。

電混合刺激電子耳和傳統電子耳一樣包含內部植入體與外部語言處理器。麥克風接收周遭環境聲音後將聲音訊號轉為電能,語言處理器透過訊號編碼策略分析傳進來的聲音訊息,將訊息大致分為低頻與高頻(見圖二):

  1. 低頻的訊息透過擴大器放大(上圖之藍色箭頭路徑),再傳給接收器/喇叭將電能轉為聲能,再經由塞入式耳塞或耳模將放大的聲音傳入外耳、中耳、內耳,使用耳蝸本身位於較靠近頂部的毛細胞來解析聲音。
  2. 高頻的訊息傳遞給傳輸線圈(上圖之紅色箭頭路徑),以無線射頻的方式傳遞給內部植入體的接收器/刺激器,接收器/刺激器再依所接受的訊號傳至耳蝸中的電極串,電流經由電極串刺激聽神經,再上傳至大腦。基於保護殘存聽力,聲電混合刺激電子耳所使用的電極串通常設計得較短、較柔軟。

聲電混合剌激電子耳與傳統人工電子耳的評估流程與植入過程大致相同,包含:

  1. 術前:經過專業團隊的評估是否為合適的聲電混合剌激電子耳植入候選人。以聽力條件為例,500Hz以下的氣導閾值優於60分貝、2000Hz以上的高頻閾值比75分貝差,配戴助聽器時的字詞辨識率低於60%即可能為植入候選人。
  2. 術間:手術植入過程約耗費2-4小時。個案接受全身麻醉,手術醫生順利將內部植入體與電極串置入耳蝸中。另外,也會進行X光攝影與術間植入體測試,確定電極串植入位置與功能正常。
  3. 術後:手術完成後,個案仍聽不到聲音,需要透過「開頻」,將語言處理器與內部植入體透過無線傳輸方式連接,之後由聽力師根據使用者對電流刺激產生的反應設定電流(高頻)以及依據使用者裸耳閾值給予適當的聲學放大量(低頻),並儲存於語言處理器。

開頻後,使用者需要時間適應新的聲音,並且搭配聽語訓練。多數個案研究顯示植入聲電合剌激電子耳的使用者在安靜環境與吵雜環境的語音辨識度優於使用助聽器的效益。需要留意的是,部分研究顯示在植入聲電混合剌激電子耳後,使用者的裸耳閾值會隨著時間漸漸下降,當閾值下降至助聽器放大量的極限時,低頻訊息將會改由電極串給予電流刺激聽神經產生聽覺。

圖二 聲電混合剌激電子耳的聲音傳送方式;紅色箭頭為電流刺激、藍色箭頭為聲學刺激(圖片來源:www.cochlear.com)。
圖二 聲電混合剌激電子耳的聲音傳送方式;紅色箭頭為電流刺激、藍色箭頭為聲學刺激(圖片來源:www.cochlear.com)。

輔具科技發展對聽損者的口語溝通造成不少改變

小自增加溝通的便利性,大至為極重度聽損者帶來口語發展的可能性,且讓我們進入輔具大觀園一探究竟。

向上滑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