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需要腦幹植入?
雖然多數極重度聽損者得以透過人工電子耳獲得良好的效益,但仍有少數人無法透過電子耳發展口語或進行口語溝通,他們可能是因為下列幾個原因:
一、耳蝸或聽神經嚴重發育不全或聽神經完全未發育;
二、因腦膜炎引起耳蝸鈣化,以及
三、患有神經纖維瘤第二型(Neurofibromatosis Type II,NF2)。
對於上述這些個案,若是想打開聽覺的通道,腦幹植入也許是可以考慮的方式。
腦幹植入(Auditory Brainstem Implant,英文簡稱 ABI)與人工電子耳相似,都有體外配戴的語言處理器與植入體兩大部分(如上圖)。而最大的不同在於,腦幹植入的電極串是放置在位於腦幹的耳蝸神經核(如圖藍色圓圈標示處),而不是位於內耳的耳蝸。
由於腦幹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入門站,許多感官訊息皆需由此上傳至大腦,因此,腦幹植入是腦的手術,複雜度更高,需要神經外科醫師與耳鼻喉科醫師共同執刀。個案需要全身麻醉,手術過程通常需要4小時以上。
根據文獻,腦幹植入的個案術後效益存在著很大的個別化差異,推測可能原因為電極放置位置、電極本身設計上的限制等等,使得腦幹植入之效益往往不如植入電子耳。多數腦幹植入之個案可以察覺聲音、分辨不同高低的聲音、不同環境的聲音,在閉鎖式的測驗表現優於開放式的測驗,也有少數個案可以進行開放式的對談,日常溝通通常需要搭配讀唇。
全球目前提供腦幹植入的廠家有澳洲的Cochlear與奧地利的MED-EL,根據新加坡與香港植入的案例,腦幹植入之手術費用約台幣300萬。目前ABI在台灣尚未獲得衛福部醫材許可,需經由醫師申請人體試驗許可,方得為之。
需要注意的是,植入之前,完整的診斷與評估以及適當的期望都是非常重要的,配戴輔具或是植入輔具僅是復健的第一步,隨後而至的療育介入更是重要的過程。還有,再次強調一個觀念--沒有最好的溝通方式,透過不同專業人員與家庭成員的相互合作,每個聽損者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溝通方式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