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登伯格症候群於1951年由一位荷蘭的眼科醫生提出(Dr. Petrus Johannes Waardenburg),主要特徵為眼珠虹膜色素異常但視力不受影響、額前白髮及皮膚色素異常。可能於胚胎發育期神經脊細胞移行分化不正常所致。神經脊細胞需要多種基因相互運作才能製造正常的黑色素細胞、聽神經細胞及結腸神經細胞等。
目前已知有6種以上的基因變異會造成瓦登伯格症候群,依其產生的異常又可劃分為4大類型:
類型 | 主要徵狀 | 主要遺傳方式 |
第一類 | 色素異常(眼珠、頭髮、皮膚)
顱顏異常(眼距過寬) 約有25%~75%合併聽力損失,其中60%屬極重度感音型聽損 |
顯性遺傳(每一胎子女皆有50%的機率患有此症)
|
第二類 | 色素異常(眼珠、頭髮、皮膚)
約有50%合併聽力損失 |
|
第三類 | 色素異常(眼珠、頭髮、皮膚)
上肢異常 聽力損失(較常出現漸進式聽損) |
|
第四類 | 色素異常(眼珠、頭髮、皮膚)
消化系統功能異常(例如:先天性巨結腸症) 聽力損失 |
隱性遺傳 |
大部份瓦登伯格症候群個案有不同程度的聽力損失,其主要聽損類型為感音型聽損,感音型聽損則會對聽取聲音造成的影響如下:
- 察覺聲音的能力改變
- 可聽範圍變小
- 頻率解析的能力下降
- 時間解析的能力下降
案例1:
目前就讀國小二年級的妍妍8歲,自幼出生於聾人家庭,媽媽亦患有瓦登伯格氏症,妍妍出生發現眼睛呈現灰色,隨即確診為瓦登伯格氏症,雙耳未通過聽力篩檢,確診左耳極重度聽力損失、右耳重度聽力損失。
妍妍3個月大開始配戴助聽器,但是因聽損嚴重,助聽器效益有限,妍妍於3歲時接受左耳電子耳手術。妍妍媽媽無法言語卻不影響她對孩子教育的支持,一路上陪伴孩子學習口語,基金會也在不同學習階段,曾在課堂中連結手語老師一同進行手語翻譯,使媽媽能了解學習內容,而妍妍的聽語學習也在小團體班中逐漸進步,從無聲世界進入有聲世界,現在妍妍是一位既能與媽媽、爸爸手語溝通,又能與大家開口講話分享的可愛女孩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