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

中耳位於外耳道的盡頭~由四層薄膜構成的耳膜後方。中耳是一個充滿空氣的空腔,裡面有三塊人體最小的骨頭和連接的肌肉,還有一條對外聯繫的通道,稱做耳咽管(也叫歐氏管),它的另一端開口在鼻咽部。

健康的中耳是充滿空氣的腔室,與鼻咽腔相連的耳咽管平時是緊閉的,當吞嚥或打呵欠時會短暫開啟,以平衡中耳腔內外的壓力。

當上呼吸道分泌物或病原體沿著耳咽管逆行至中耳腔,就可能造成中耳炎。幼兒的耳咽管較短且略呈水平狀,病原體很容易進入中耳腔造成感染,長大後耳咽管變長且傾斜,則降低中耳炎發生的機率。

耳咽管示意圖。左圖為兒童,耳咽管長度較短,位置較水平;右圖為成人,耳咽管長度較長,位置較斜。
耳咽管示意圖。左圖為兒童,耳咽管長度較短,位置較水平;右圖為成人,耳咽管長度較長,位置較斜。

並不是每次中耳炎都會造成聽力損失。聽力損失較常發生在中耳積液時,因為此時中耳聽小骨受到液體阻力的影響不能有效傳導聲音,尤其是低頻率的聲音。

嚴重的中耳積液可造成高達45分貝的聽力損失,而這樣的聽力損失程度足以對兒童的語言及學習發展產生嚴重影響。

若兒童原本就有聽損,可能會因中耳積液造成聽力進一步損失,使得聽取更加困難。此外,反覆性中耳積水還可能會造成聽覺中樞的損傷,因此父母對兒童中耳炎的問題不可輕忽。

案例1:

小偉出生後雙耳通過新生兒聽檢,10個月大褓母察覺小偉對聲音反應不佳,至耳鼻喉科診斷中耳炎,開始接受抗生素治療。雙耳鼓室圖呈平坦,無法測得耳壓(如圖)。行為聽力檢查發現,雙耳察覺低頻聲音能力下降,骨導閾值在正常範圍內,呈現中度傳導型聽力損失。

案例2:

4歲的小琪於出後不久後診斷具雙耳中重度感音型聽損。3個月大開始雙耳配戴助聽器,察覺聲音反應佳且口語發展良好。近日幼兒園老師反應小琪常常不遵守遊戲指令,叫喚也常未回答。媽媽在確認助聽器功能正常後安排小琪進行聽力檢測。檢查結果發現小琪雙耳中耳功能異常,聽力下降至重度。小琪接受醫師治療3週後,聽力複檢結果聽力明顯改善。

Q:中耳炎的發生率高不高?

A:根據統計,幾乎每位兒童在五歲前都曾得過中耳炎,1/3的學齡前兒童曾發生反覆的中耳炎且造成傳導型聽損。40%至50%的中耳炎初期並無明顯的徵狀,等到中耳炎被發現時,可能已經非常嚴重了。

Q:常見中耳炎的處置方式有哪些?

A:中耳炎在急性期,幼兒常有疼痛或發燒的症狀出現,需要立即就醫。醫師多依據病情給予症狀舒緩治療,並需持續回診追蹤。若醫師開立抗生素處方,一定要按時服藥,切不可因症狀改善就擅自停藥或減藥,以免將癒的病情變得更嚴重或產生抗藥性。當中耳炎合併中耳積水(液)持續3個月以上,經藥物治療仍無改善,醫師會視病情需要放置通氣管將中耳積水排出,或切除腺樣體以減少反覆性中耳炎的發生。

通氣管的放置是用手術的方式將耳膜劃開,放入一個小管狀物,如此便可讓積在中耳腔的液體流出,也讓中耳腔有空氣的流通。放置後約5至6個月,會因耳膜慢慢再生將通氣管往外推擠掉落,因此無須手術取出。置入通氣管後能有效縮減約32%的積液時間,但也有統計指出放入通氣管者有較高的中耳炎再發生率,因此如何處置中耳炎仍視個案狀況及醫師的判定而有不同。

向上滑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