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損不是障礙,是我的特質!認識聽損羽球國手蕭安宇】
有些孩子,天生聽得不太清楚,說話慢一些、回應慢一些。
但正因如此,他們學會了更細膩地觀察、更用心地猜測、更專注地讀唇——用屬於自己的方式,努力聆聽這個世界。
我們曾陪伴一位聽損女孩,當時她只有八個月大。在教室裡練習發音時,她總是專注地凝視著老師的嘴型,一點一點地,學習如何「與世界對話」。
這位女孩,從國小二年級開始打羽球。起初,她笑說「有點被逼」,卻漸漸在比賽中找到成就感與快樂。羽球對她而言,不再只是一項運動,更成為她與世界連結的語言。
比賽時,選手無法配戴助聽器,她聽不見哨聲、聽不見口令,卻僅憑眼神、身體節奏與白板上的指令,就能掌握整場比賽的脈動。這份獨特的「超能力」,讓她在國際舞台上,開始發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溝通的勇氣,比球技更重要
「真的聽不清楚時,就要敢問。不然永遠學不會。」
這句話,來自她一次又一次需要看嘴型、請對方重複的經驗。她學會了:勇敢開口,才能真正參與。
即使在疫情期間,人人都戴著口罩,聲音模糊、唇形隱沒,對聽損者而言,溝通變得更加困難。有些人或許因此退縮,選擇沉默,但她卻更努力地用眼睛觀察細節、用表情判斷情緒、用手勢與對方確認——直到對話能夠順利進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位小女孩,如今已是世界級的聽障羽球選手。去年,她在亞太聽障運動會奪下雙金,站上國際舞台。她的成就,來自無數日子裡的堅持與嘗試,而我們很榮幸,曾在她的起點時期,陪伴過她。
👉 從無聲賽場到情緒出口,她找到屬於自己的比賽節奏
球場上,沒有哨聲,沒有口令。所有的指令與節奏,都必須用眼睛去「聽」。在比賽中,聽障選手不能配戴助聽器,這意味著——她聽不見教練的戰術喊話,也無法和隊友口頭配合。教練只能舉起白板,快速寫下指令;隊友只能靠眼神與動作確認意圖;有時,甚至要依賴手語。
這樣的比賽,不只是技術的對決,更是感官、反應與心理的全面挑戰。面對高壓的賽場,她找到了兩種獨特的宣洩方式:
🎧 第一種:音樂的力量
休息時,她會戴上助聽器,透過藍牙播放音樂,讓旋律接管情緒,沉澱心情。
💧 第二種:眼淚的出口
「我覺得哭比較有用,真的,哭可以抒發情緒,哭一場之後就沒事了。」
在她的世界裡,眼淚不是脆弱的標誌,而是情緒釋放的出口。哭完、調整好,她會再次回到場上,全神貫注地迎戰每一球。
「我特別欣賞韓國羽球選手安洗瑩,因為她無論如何都會奮力撲救,每一球都不輕易放棄。」
談到偶像時,蕭安宇的雙眼閃著光。這份全力以赴、永不放棄的精神,也深深刻在她自己的人生軌跡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她首次入選代表隊,即將在11月15日代表台灣,參加聽障最高級別的賽事——東京聽障奧運。
她說:「我感到非常榮幸,也非常興奮。期許自己能夠在場上全力以赴,讓更多人看見——即使世界安靜,我們的拚勁會讓人記住。」
從教室裡專注看嘴型的小女孩,到世界舞台上用眼神與默契取勝的運動員,安宇用自己的經歷證明:聽損不是阻礙,而是讓她更懂得珍惜每一次機會的特質。
💫 正如她所欣賞的安洗瑩那樣——無論環境如何艱難,她總會奮力撲救、全力以赴。這份精神,不只屬於球場,也屬於她面對人生的每一天。
💌 「讓我們在這場聽障奧運中,全力揮拍、無聲發光,打出屬於我們自己的節奏與榮耀!」
我們也深深祝福安宇,在未來的舞台上,繼續大放異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我們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給予適當的理解與支持,就能讓更多像安宇一樣的孩子,在挑戰之中綻放光芒。
然而,每一年,有將近30位聽損小朋友,由於資源不足,無法參加他們急需的聽覺增能課程。他們原本可以聽見更多、學會更多,卻只能靜靜等待。
讓我們一起,為他們推開通往未來的大門。




【隆重公告!《聽健・家的聲音》募款啟動|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是他們正在努力練習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