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覺評估工具箱

聽覺評估工具箱由本基金會自主研發/中文化,內容涵蓋多項專業聽覺評估工具。

這些工具能協助家長、教師與臨床人員評估聽損者的聽覺能力現況,並在正確資訊的基礎上,找到最適合的支持與資源。

為了確保助聽器能長期維持良好功能,除了定期回診接受專業檢查,日常自我檢測同樣不可或缺。這份 《聽覺輔具檢核表》 提供一個完整且實用的檢查流程,無論是助聽器或是電子耳的都能逐一檢視。

家長或使用者可以每天依表格逐項練習,搭配簡單工具(如電池測試器、電子耳APP、監聽耳機…),更容易掌握助聽輔具的使用狀態。隨著熟悉度增加,這些檢查步驟會逐漸內化,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透過日常檢核,不僅能及早發現異常、避免影響溝通,更能確保助聽輔具維持最佳功能。特別提醒聽損幼兒的家長,由於幼兒往往無法主動反映輔具狀況,家長更需扮演「守門員」角色並落實檢測,才能保障孩子每天都能清楚聆聽、順利交流

你知道什麼是「能聽範圍」和「最佳聆聽距離」嗎?
由於助聽器或人工電子耳對 高頻、中頻、低頻 的放大效果不同,我們使用符合華語發音規則的 「婦聯五音」 來檢測,讓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掌握孩子的聆聽狀況。

能聽範圍:孩子能察覺「婦聯五音」的 最遠距離

最佳聆聽距離:孩子能清楚察覺 所有「婦聯五音」 的距離

《語音距離察覺圖》 提供一個簡單又實用的方式,幫助家長與老師快速了解孩子在配戴輔具後的實際聽力表現。

📺 想更深入了解,歡迎觀看我們的 YouTube 教學影片。

聽損父母親職管理檢核表-家長親職知能

這份檢核表是為 0–2歲聽損嬰幼兒的家長設計的,也同樣適合剛接觸聽損療育的新手父母。過去我們常以為,幫助孩子的方法就是不斷訓練他「聽得清楚、說得正確」。然而,真正影響孩子進步的關鍵,其實藏在大腦的運作

孩子的學習是一個大腦整合的過程,當他在生活中接觸聲音、語言、遊戲、故事或音樂時,不只是耳朵在聽,而是大腦同時連結感官、動作與情緒,讓理解與表達更自然地發展。

這份檢核表,正是以大腦為核心出發,幫助家長更清楚認識自己在教養上的知識與觀念。當父母逐漸建立起這些能力,就能提供孩子更豐富的互動與支持,讓療育不再只是技巧練習,而是大腦全面成長的養分。唯有如此,孩子才能在語言、認知、情緒與人際關係上,一步一步走得更穩、更快、更好。

聽損父母親職管理檢核表-親子互動技能

這份檢核表是為 0–2歲聽損嬰幼兒的家長設計的,也很適合剛開始接觸療育的新手爸媽。

在這個階段,孩子的大腦正快速發展,需要大量來自日常的感官刺激與互動。課堂上的專業教學固然重要,但更關鍵的是,爸媽(或主要照顧者)能不能在日常生活裡,把老師示範的技巧轉化成一次又一次有效的互動。

檢核表的目的,就是幫助家長檢視自己是否已經具備良好的互動技巧。當家長更清楚親子互動需要哪些能力,並且願意持續調整和學習,就能讓孩子在語言、聽覺和大腦發展上走得更快、更穩定。

這份檢核表,不只是檢視工具,更是家長陪伴孩子一起成長的指南。

親子溝通互動技巧檢核表

這份檢核表適合 2–6 歲聽損幼兒的家長。內容清楚地引導家長,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創造學習情境、運用合適的語言技巧、耐心回應孩子,以及支持孩子的人際互動。

這個年齡的孩子,語言和社交正快速發展,需要更多來自家長的陪伴與引導。課堂上的示範很重要,但真正的進步,來自於爸媽能否把這些方法帶回家,並持續運用在生活裡。

良好的溝通互動技巧,就像替孩子的語言能力搭起一座「鷹架」,不但能幫助他們更有信心表達,也能引發孩子說得更多、更好。這份檢核表的目的,就是幫助家長檢視並調整自己的互動方式。當爸媽愈熟練地運用這些技巧,孩子的語言表達、理解力和人際互動就能成長得更快、更穩定。

本手冊針對 0–24 個月聽損嬰幼兒設計,參考內政部兒童局楊曉鈴教授「0-2 歲嬰幼兒適性發展學習活動綱要」之研究成果,並整合英美早期發展綱要而設計而成。嬰幼兒並非成人的縮影,在生理、解剖結構與心理特質上皆有獨特性,因此了解一般性發展範圍,才能進行有效評估並及早發現問題。

本手冊的核心精神是以「發展里程碑」為基準,透過多面向的檢核觀察,全面了解嬰幼兒的發展情形:

  • 聽覺行為:察覺、分辨、辨識與理解聲音的能力。
  • 溝通行為:語言與非語言的互動表達。
  • 身體動作:粗動作與精細動作的發展。
  • 社會情緒:自我概念、社會互動及情緒表達。
  • 認知探索:感官經驗、概念發展及問題解決能力。

本手冊針對 1–6 歲學前聽損幼兒設計,透過結構化的評估架構,幫助教師、治療師與家長了解聽損幼兒的認知、表達以及社會互動能力,進而提供合宜的教學策略。

本手冊主要涵蓋三大發展核心:

  • 認知能力:包含注意力、物體恆存、身體與空間概念、顏色與形狀、時間概念、記憶,以及推理思考(因果關係、問題解決)。
  • 表達性語言:涵蓋口腔動作、非語言溝通、語音模仿、詞彙量累積、片語與句子的使用,以及敘事與問答能力。
  • 社會互動與溝通效能:如眼神接觸、對話輪替、音量控制與合宜的溝通技巧。

學前聽損幼兒教育課程檢核手冊不僅能追蹤學前聽損幼兒的發展歷程,也能作為聽損早期療育的評估參考。

想像一下,如果我們叫一條魚去爬樹,它一定會覺得自己很笨;但如果讓它回到水裡,就能自在地游泳,展現天生的本領。孩子的學習也是這樣—不是每個人都要在同一條路上競爭,而是要找到最適合他們的舞台。

有的孩子聽到音樂就能隨著旋律起舞;
有的孩子對數字特別敏感,解題像玩遊戲一樣;
也有孩子善於觀察人心,總能帶給朋友溫暖和支持。

這就是「多元智慧」的精神:每個孩子都擁有不同的「智慧光譜」,而我們需要做的,是幫助他們發現自己的優勢和亮點。

讓我們一起陪伴孩子,把「魚送回水裡」、「鳥放上天空」,在他們最擅長的地方,自信發光。

有些孩子聽力檢查是「正常」的,卻常常:

  • 總是說「再說一次」
  • 在吵雜環境中聽不清楚
  • 記不住口頭指令
  • 誤解別人的語氣,以為被罵
  • 在學注音或閱讀時遇到困難

這些狀況可能和 中樞聽覺處理異常(CAPD 有關。
簡單來說,耳朵能聽見聲音,但「大腦」在處理與理解時出了問題,好像信件寄到家門口卻沒送到收件人手中。

為了讓家長與老師更快了解孩子是否有這樣的困難,婦聯聽健團隊特別設計了 CAPD 篩檢工具
只要透過日常生活問題的觀察,就能初步掌握孩子的聆聽狀況,協助及早發現、及早介入。

☎️ 如果您的孩子在篩檢中出現較多困難,建議進一步接受專業的聽覺評估。我們的團隊將協助孩子找到最合適的聆聽支持,打破「聽不懂」的困境。

SSQ(Speech, Spatial and Qualities of Hearing Scale) 是國際上廣泛使用的聽覺功能評估工具,透過自我問卷的方式,從三個面向了解使用者的實際聆聽狀況:
  • 語音理解(Speech:在各種情境下理解語音的能力。
  • 空間聽覺(Spatial:分辨聲音方向、距離與移動的能力。
  • 聽覺品質(Qualities of Hearing:聲音清晰度、自然度與聆聽努力程度。

婦聯聽健所栽培的聽力師,已將 SSQ 進行繁體中文化,並完成嚴謹的信效度驗證研究。目前提供:

  • SSQ49-TW(完整版49 題):適合深入研究與臨床追蹤。
  • SSQ12-TW(短版12 題):方便日常快速評估。

研究結果顯示:

  • SSQ-TW 與 SSQ12-TW 可用於 聽力損失者篩檢,亦能作為 聽覺能力評估、輔具效益檢測、及聽覺復健計劃 的參考工具。
  • 聽力篩檢切截點可作為臨床篩檢的參考依據
    SSQ49-TW:7.9分
    SSQ12-TW:7.8分
  • 目前尚未建立「評估或效益的標準分數」,建議以「前後測差異」做為進步與改變的參考。

若您在研究上有合作需求,歡迎與我們聯絡,一起推動聽覺健康的臨床與學術發展。

向上滑動 Top